南通板鹞,让海风吹拂了一千年
南鹞北鸢。南通是板鹞风筝的发源地。在港闸大地上,风筝一直伴随着人们的劳作、娱乐,特别是板鹞风筝,它成为世世代代港闸人农耕生活中的最佳陪伴。
据有关史料记载,风筝的发明人是汉朝的韩信,成语“四面楚歌”中就有风筝的影子。南通的板鹞风筝,则始于北宋时期,传承至当代,已有千年历史。板鹞风筝的名称有很多,例如板鹞、鹞子,大家都耳熟能详。
与北方的纸鸢相比,板鹞风筝要重许多,放飞难度自然也大,那么,为何南通人偏爱板鹞风筝呢?据说,南通地处江海之滨,一马平川,多大风,尤其是东南风,适合放飞重型板子类风筝。从风的原理看,江海平原的风属于海风,风量、风速、风力相对匀称,对风筝上天后的平衡性、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优势是山风、谷风、陆风所不能及的。
现代人放飞板鹞风筝是为了娱乐、竞技,展示风筝文化,那么,港闸大地上的先民为何要放板鹞风筝呢?总结起来,先民祈求上苍消灾要放风筝,通报天空气象情况要放风筝,庆祝丰收和健身娱乐也要放风筝。可以说,风筝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板鹞风筝放飞时,迎风发出美妙的响声。而这通过哨口发出的声音既是驱邪的威慑之声,后又渐渐演变成江海平原上的“空中交响乐”。可以说,哨口可是板鹞风筝的艺术灵魂。每只板鹞风筝上的哨口响声风格,大多由板鹞风筝的主人设定。所以,自主设计哨口,对于喜爱板鹞风筝的人来说是制作、放飞风筝的第一乐趣。偏爱响声高亢者,习惯用八尺以上的大鹞体,特制脸盆大的振荡主哨;喜欢脆响通灵似铜锣声音者,则扎制两尺左右的小板鹞,采用鹅蛋大小的袖珍主哨。
在享受乐趣中不断创新,从港闸先民到当代传人,他们已经让板鹞风筝成为展示创造能力的平台。在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下,板鹞风筝不但没有消亡,而且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逐渐发扬光大。
港闸的张文智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南通风筝省级“非遗传承人”。年,他带着自己精心挑选的板鹞风筝,和国内位艺人一起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大草坪、加拿大多伦多港前艺术中心展示中国传统民俗,轰动一时。
张文智回忆那趟文化之旅时说:“中国以风筝闻名的城市不少,如此高规格的国际交流最终选择了南通板鹞,是因为它热烈明快的工笔绘图、精妙神奇的构造工艺、气势恢宏的哨口之音打动了中外组织者。这份荣耀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江海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确实,在江海大地上,板鹞风筝的传承人还有不少。市风筝协会主席吉华介绍,目前,南通地区约有20万人经常进行板鹞风筝放飞活动,有数以万计的板鹞制作技艺高手,其中,陆宝如、陆汉德、郭承毅、郭承恺、王志祥等人的作品享誉国内外。而与此直接关联的风筝绘画,也在南通民间形成一门艺术,如陈桥的包金书,就是港闸风筝绘画的主要传承人。
“众多市民加入板鹞风筝的制作、研究,这造成了南通风筝文化的复合型特点,这也与江海文化包容会通的特质相吻合。”吉华如是说。
《追梦港闸》
为您讲述
身边的港闸故事
精彩继续!
来源:《追梦港闸》
原标题:《追梦港闸
南通板鹞,让海风吹拂了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