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常见于骨髓造血异常性疾病、损伤、血液系统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感染、缺铁、炎症反应等情况,少数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等血液病。
但大多数情况下,血小板数目数值的变化可能是生理差异。
建议如出现较大的波动,可以去血液科进一步就诊,排查是否属于病理性的血小板异常。
血红蛋白标准值:~g/L血红蛋白低于标准值即是常说的“贫血”。
建议若体检后发现低于标准值,可去血液科就诊,通过血清铁等检查分析贫血原因。在饮食上可多摄于含铁丰富的食物。
白细胞标准值:4~10×10^9/L白细胞升高常提示急性感染、急性损伤、急性中毒及血液、淋巴系统肿瘤等。白细胞减少受影响因素较多,可以同时参考中性粒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不低于1.5×10^9/L一般就不提示异常。
建议如果白细胞明显升高,或者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建议到血液科就诊。
肝功能转氨酶标准值:四项标准谷丙转氨酶(ALT):7~40U/L
谷草转氨酶(AST):13~35U/L碱性磷酸酶(ALP):35~U/L谷氨酰转肽酶(γ-GT):7~45U/L
转氨酶是最直接反映肝细胞“是否正在受到伤害”的指标,其中:ALT、AST更多提示肝细胞病毒性、酒精性、药物中毒性损伤坏死;ALP、γ-GT则与胆汁淤积造成的肝细胞损伤关系密切。由于肝脏代偿能力很强,转氨酶高低并不能直接反映目前肝脏的整体情况,肝脏有可能在有严重问题时依然正常工作。
建议发现转氨酶升高后,建议消化内科、肝病科就诊,进一步做详细检查。
胆红素标准值:5.1~28μmol/L血胆红素来自于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体现肝脏的转运能力。
体检体现出的多为没有转氨酶变化的单纯胆红素升高,此时并非代表肝脏受损。数值异常有可能是饥饿性胆红素升高,空腹越久,胆红素数值会偏高一些。
建议当胆红素升高并伴随转氨酶升高时,常常提示较为明显的肝细胞损伤,应去消化内科、肝病科就诊。
肾功能肌酐标准值:41~73μmol/L肾功能中相对重要的指标是肌酐。肌酐反映了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可以粗略的体现肾脏功能。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不过,蛋白质分解增多也会出现肌酐升高的情况,如剧烈运动后、健身增肌等。肌酐降低则常见于老年人和过于瘦弱肌肉不足的人群。
建议如果发现肌酐数值异常,建议肾病科进一步就诊。
尿酸标准值:~μmol/L尿酸算是一种特殊的肾功能指标,它可以体现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或者异常的尿酸生成过多。
高尿酸血症说明体内代谢产生的尿酸过多。
建议如果尿酸有明显升高,或已出现痛风等并发症,需要到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或者肾病科就诊,药物治疗。
血压血压高、低血压两项指标指标范围:
高血压:血压超过/90mmHg低血压:低于90/60mmHg
体检发现的低血压并无太多临床意义。高血压需要重视。
建议高血压需要去心内科就诊。在饮食上需要限盐,保持适中体重,规律运动,戒烟限酒等。
血脂胆固醇标准值:0~5.18mmol/L胆固醇过高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因此出现数值升高需要重视。
建议发现胆固醇升高,应去内分泌科就诊。在生活中自需限制糖和脂肪的摄入,多食用蔬果和鱼类。
甘油三酯标准值:0~1.7mmol/L甘油三酯升高相对问题不大,只有非常严重的升高才会导致胰腺炎等疾病。
建议以调整生活习惯为主,控制体重、规律运动、减少淀粉摄入。若不放心的话可去内分泌科就诊。
超声检查腹部超声常见异常:胆囊息肉、脂肪肝、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息肉中的绝大多数是无危险的胆固醇息肉。息肉大小可作为危险程度的粗略评判。
脂肪肝:超声检查很容易诊断脂肪肝,但并不一定存在脂肪性肝病。
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并不一定都需要治疗。当有胆绞痛发作或者引起过胰腺炎时,需要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
建议胆囊息肉:5mm以内不需要复查干预,5~10mm需要半年后复查一次,建议普外科或肝胆外科就诊。
脂肪肝:以改变生活习惯为主,控制体重、戒烟戒酒。如果超声提示中、重度脂肪肝,应该去肝病科就诊。
胆囊结石:如果有疼痛发作,建议普外科或肝胆外科就诊。注意控制体重不超标,超重时更容易出现结石。
甲状腺超声常见异常: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很常见,95%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并不会变成“甲状腺癌”。1厘米以下的“甲状腺结节”不必过度担心。
建议若体检报告显示TI-RADS2、3级建议定期进行复查;大于TI-RADS4级需要找甲状腺或普外科医生就诊。
胆经阴道超声常见异常:子宫肌瘤、盆腔积液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妇科超声的常见的结果。
盆腔积液:女性会有生理性的盆腔积液,尤其是在经期前后,通常深度不超过3cm的都不是疾病问题。
建议子宫肌瘤:在没有月经过多、严重痛经、腹部坠涨等感觉时,无需针对子宫肌瘤治疗。但如果出现不适,建议到妇科就诊。
盆腔积液:深度超过3cm的需要评估有无伴随不舒服症状,如月经紊乱、小腹坠胀痛等,再由妇科医生进一步判断。
乳腺超声常见异常:乳腺结节、乳腺增生乳腺增生并不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也不会导致乳腺癌。经期前或情绪不佳时,乳房可能有胀痛感、出现肿块,但生理期过了胀痛就渐渐消失。无需特殊治疗。
建议女性随着生理周期变化,乳腺也会出现波动,并非病理性增生。但如果BI-RADS评估大于3类,建议乳腺外科、普外科就诊。
每天保持良好心态,少吃含激素较高的食品,坚持适量运动,可有效缓解乳腺增生。
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标准值:阴性幽门螺杆菌检查要注意并没有标准值。只需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ufenga.com/lfcx/7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