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次,我们分别讲完了珠江大桥、海珠桥、解放桥和鹤洞大桥的故事,今天开始,我们来讲讲广州内环路跨越的两座过江桥。说到内环路,这是广州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命脉,她建成于年底,于年1月28日正式通车,是继广州地铁一号线后的最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内环路建成后,广州市内的交通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内环路的诞生和发展,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我们还是留待以后找机会再说,先讲跨江桥的故事,整个内环路共有两座跨珠江,分别是人民桥和江湾桥,按尊老爱幼的规矩,先说人民桥吧。在建设内环路之前,人民桥早已诞生。早在中华民国21年(年),广州市政府曾提出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西濠口建筑西堤铁桥,年,工务局亦进行筹划并选取桥式,但桥还未筑成,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新中国成立后,珠江南岸工业发展迅速,两岸仅有的海珠桥难以承受日益加大的交通流量,急需建设新桥。年4月,经国家计委和建工部批准兴建人民桥,同年11月4日正式动工,于年5月1日竣工通车,这是广州市内连接珠江两岸的第二座桥梁。人民桥,北起六二三路、与目前的康王南路相连,跨越珠江,南至洪德路、与工业大道北相连,是一座3孔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钢构桥,大桥全长.2米,主桥长米,宽18米,其中行车道12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南北引桥长.2米,宽12米,但引桥不设人行道,由4座步梯连接主桥供行人、自行车上下。人民桥靠珠江以北是荔湾区,附近有六二三路、西堤二马路、沿江西路等,比较出名的标志建筑物有南方大厦、文化公园、广州海关楼以及沙面白天鹅宾馆等;以南是海珠区,连接滨江西路与工业大道。大家都知道,广州有个南北主干道名叫人民路(分为人民南路、人民中路、人民北路),可是,人民路与人民桥在地理上却是没有连接的,神奇吧。人民路是广州越秀区与荔湾区分界的主干道,呈南北走向,全长米,宽31米,南起沿江西路西濠口,北至环市西路的广州火车站,全路分南、中、北三段,由沿江西路至上九路、大德路路口为人民南路,往北至中山六路、中山七路路口为人民中路,再往北为人民北路。整条人民路,流花路路口以南的车辆通行方向为双向行驶,流花路至站南路之间仅保留一条北往南车道,再往北便是南往北单向行驶,这个安排,估计平时也没几个人会去研究吧。人民路的大部分路段原是广州的西部城墙,将城内与西关商业区隔开,中华民国九年(年),广州开始拆除城墙,修筑马路,民国政府时期,建成了太平南路、太平北路(今沿江西路至大德路段)、丰宁路(今大德路至中山六路段)、长庚路(医院,即今天医院段);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修建了虎长路(医院至东风西路段);再往北路段则修建于20世纪60年代至年。现在的人民路与中山路交汇处,还保留有古时城墙的一小段遗址,别看她一点不干起眼,这可是昔日广州的七个城门之一,在明、清两代,这里曾是通向当时广州最繁盛之地西关的城门,这里也是广州目前仅存的一座明代城门。人民路上最值得说道的,当属于人民高架,到过广州的人大多会有个感觉,就是高架桥很多,广州是中国最早修建高架桥的城市,而广州最早的高架桥,就是人民路高架桥。据说,上世纪80年代,广州的领导去美国考察时,看到美国城市的高架桥,觉得道路这样修建可以让城市交通变得更加便利,后来广州就开始修建中国第一条城市高架桥,这就是人民路高架桥。人民路高架路北起人民北路,南接沿江中路、沿江西路。年11月开始修建,年9月高架桥建成通车,建设工期仅10个月,高架桥宽度约11米。刚开通时,大批市民走到高架桥上参观,曾经15万市民一齐涌上桥的场景,成为当年广州一大奇观,让老一辈的广州市民引以为傲。而今,中国很多城市都有了高架桥,高架桥已经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几十年来,人民路高架桥见证了广州的发展与变迁,有过风光无限的时候,也不断为人所诟病,当初,在沿江西路有引桥上人民路高架,并在新东亚酒店门前交汇,与西堤二马路构成一个大大“人”字,从高空俯看,甚为壮观,不过此引桥被拆除,成为广州道路建设史上记忆。曾经,人民路两边是广州独有特色的骑楼建筑,是广州繁华的商业之地,建成人民路高架以后,由于高架路阻挡了马路两旁的骑楼景观,令骑楼下方街道变得阴暗,致使当年的商业旺地没落,要求清拆高架路的声音日渐增多。不过也有人认为,没有高架路的人民路将会出现长期大塞车,同样会影响商业的发展,看来道路建设和城市商业发展总有矛盾,难以取舍。人民桥建成后,为适应两边的交通的发展,相继进行了辅助部分的加建。年,人民桥南端建成洪德路立交桥疏导车流。年,人民桥北端建成了东、北、西3条匝道,分别连接沿江路、六二三路及沙面旧东桥。年,人民桥东侧建成内环路,同时拆除桥北三条匝道,从此,人民桥成为内环路过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里,还得说说人民桥的北端起点、有重要历史纪念意义的六二三路和附近的沙基惨案烈士纪念碑。在广州,有一条街道你一定不会陌生,那就是六二三路,它与沙面隔涌相望,形成广州一处独特而靓丽的风景。可是它最初并非这个名字,而是称为“沙基大街”。年,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与清朝政府进行交涉谈判,强迫清政府在沙面以北,人工挖开一条河涌与陆地分开,使沙面成为一个小岛,作为在穗的租界;同时,在河涌北面开辟道路,定名为沙基,以区分租界、华界,而这条河涌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沙基涌。年6月21日,为声援上海五卅运动,在香港及广州沙面的工人纷纷离职回到广州市区,6月23日,香港罢工工人和广州市的工人、农民、学生、青年军人及其他群众10万余人,在广州举行上海惨案追悼大会,会后举行游行示威。密集的游行队伍路过沙基时,突然遭到沙面租界英国军警的排枪射击,停泊在白鹅潭的英、法军舰也开炮轰击,造成示威群众惨重伤亡,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事件中有50余人被打死,余人受重伤,轻伤不计其数,这就是广州历史上著名的沙基惨案。因发生于6月23日,沙基惨案又称“六二三事件”。惨案发生后,年6月29日,广州各团体要求对英实行经济绝交,同日,香港25万工人举行全面总罢工,并有13万人陆续撤回广州,广州革命政府顺应民众要求和时势,照会英、法等国提出抗议,并宣布同英国经济绝交,同时封锁出海口。7月11日,广州10万民众公祭沙基烈士,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游行,为纪念“沙基惨案”,当时的广州市政府将沙基路改为“六月二三路”,后称“六二三路”。年,广东革命政府在今天的人民桥东侧珠江河畔,原沙基大街靠近沙面西桥附近位置,竖立起刻有“毋忘此日”的石碑,后因城市建设需要,石碑屡经拆建,年被移至沙面东桥,改为“沙基惨案烈士纪念碑”,碑上有题词:“一九二五年六月廿三日沙基反对帝国主义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年此碑被广州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年在修建人民桥时,此碑拆去,后在人民桥北东侧再建新碑,年内环路建设人民桥扩建工程时,新碑被再次被拆。最终,于年重建,并置于沿江西路,从此,“沙基大街”这个名称渐渐消失,“六二三路”承接并延续它的历史。究竟历史是如何延续?天色已晚,窗外霞光分外灿烂,我们还是下次再说。
作者介绍:
刘华林,笔名蚁穴抚潮,自号城头山穴主,原籍湖南常德,现居广州荔湾芳村,半百人生,从湘北小乡村到南粤大都市城中村,长期就职于市属大型国企党务纪检、人力资源等部门,喜读历史哲学、热衷搬弄中华文字,现为湖南工业大学佛山校友会特聘高级顾问、荔湾区作家协会资深会员。
撰稿:刘华林
编辑:李裕敏
审核:流水云
老广文化
如您有合适的作品,欢迎投稿
联系方式:李裕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ufenga.com/lfls/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