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与教材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新教材湘教版必修1的第三章第三节中的《大气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课堂上让学生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归纳规律。最后,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住宅的相关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1.通过观察实验与读图分析,能够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能够结合不同地点下垫面受热状况、等压面图,认识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
并学以致用学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热力环流问题。
3.通过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实际案例,感悟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示意图演示法
教学设计展示及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提问:热气球和孔明灯相似之处是什么?
壁式空调和暖气片不同之处是什么?
热力环流实验
实验器材:2个塑料大瓶,2个塑料盒子,2个注射针管,红、蓝墨水2根30cm透明硬塑料管,一块长50cm的玻璃板,冰块,开水适量
实验步骤:
1.在两个去标签的塑料大瓶身上开两个小孔,孔的大小与透明硬塑料管直径相当;
2.把2根透明硬塑料管两端插入两瓶身;
3.用玻璃胶把接头处封住;
4.剪掉两个塑料大瓶底部,实验装置上半部分制作成型;
5.在左右两个塑料盒子里面分别放入冰块和开水;
6.将玻璃板放置在塑料盒子之上,把已经做好的实验装置上半部分放置在玻璃板之上,注意两个瓶底与塑料盒口对齐,瓶里面注入自来水;
7.用针管分别吸取红、蓝墨水,蓝墨水注入上面透明硬塑料管,红墨水注入下面透明硬塑料管,模拟气体运动;
8.观察到下部的红色液体向右边移动而上部的蓝色液体向左边移动,左部蓝墨水先将瓶身上部扩散满再下沉而右部红墨水是先上升;
实验说明:学生课前分组已经完成前五步,课上每小组选择学生代表完成后续实验,并分别总结实验结论;实验结论:学生发言,老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地表冷热不均,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冷(蓝墨水)空气下沉,热(红墨水)空气上升;在实验基础上继续做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假设地面质地均匀、受热情况相同,在同一高度任意三地A、B、C三地空气密度相同吗?气压呢?
小结:同一地点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气压总比低空的气压低。
探究二:假设地面质地均匀、受热情况不同,在同一高度任意三地A、B、C三地空气密度相同吗?气压呢?请在方框里填写高压或低压,并画出气流运动的方向并归纳出在高低气压处等压面的弯曲情况。
结论:
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小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现实生活中冷热不均产生的热力环流无处不在,.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例子。
问题一:
1.在下图中,左图中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右图,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2.思考:为什么滨海地区是避暑的好地方?
小结: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问题二:
1.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为什么巴蜀山地地区多夜雨?
2.绘制环流:
3.观看视频并解释:火烧上方谷原因
问题三:
①无论白天或晚间,城市和郊区的冷热状况有何不同?为什么?
②根据冷热状况的分析,市区和郊区间的大气怎样运动?
③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如何使城市风趋利弊害呢?如果你是该城市的决策者,现在要布局一个化工厂,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应布局在什么地方较合适?
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的形式,除了城市风和海陆风、山谷风,生活中还有哪些热力环流的例子呢?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结合乙图你会选择的拍摄时间段为
A.16时至次日8时B.6时至18时
C.18时至次日6时D.8时至16时
“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冷岛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受控大气环流的差异
B.绿洲与沙漠热力性质差异
C.阳光照射强弱的差异
D.绿洲与沙漠距海远近不同
4.“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A.年降水量增多B.热量交换变缓
C.水汽蒸发加快D.地面风速增强
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课件展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