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聂石樵先生因病于年3月13日9时40分逝世,享年92岁。
聂石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国文学史家。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先生的研究上起先秦、下迄明清,广涉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各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撰述、古代作家研究、文学作品笺注等方面,著作丰赡,成果显著。
聂石樵先生以滋兰树蕙为毕生之志,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不但培养众多学有专长的学术人才,使古典学术薪火相传,还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聂石樵先生谦逊恭谨,一丝不苟,不媚时尚,甘于清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有作育英才之乐;夏云暑雨,冬月祁寒,得往圣绝学之传。先生鲁人,一生洙泗弦歌不辍,未惭孔孟之乡贤。
聂石樵先生千古!
特此讣告
聂石樵先生治丧委员会
二零一八年三月十三日
聂石樵先生生平
聂石樵先生,年2月21日(农历丁卯年正月二十)生,山东蓬莱人。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是为新中国首届大学生,入学不久即随学校队伍参加天安门开国大典。年院系调整,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年毕业,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屈原学会副会长、顾问,《诗经》学会顾问等职。
聂石樵先生是著名的中国文学史家。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聂先生的研究上起先秦、下迄明清,广涉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各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撰述、古代作家研究、文学作品笺注等方面,著作丰赡,成果显著。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十二卷十三册煌煌四百余万言的《聂石樵文集》,囊括了先生一生的主要学术成果。
聂先生以一己之力,罄数十年之功,先后完成了《先秦两汉文学史》(上、下)、《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代文学史》煌煌三部文学史,体大思精,卓荦不群。先生的文学史撰述具有鲜明的学术风格,视野通博,遴选敏锐,举例至慎至精,体现出涸泽而渔的功力和披沙拣金的眼光;极为重视考证诗文作年及本事,并且力图将考证结果运用于解析语句、评骘意旨,旨在帮助读者突破对于名家名篇的阅读瓶颈和审美定势;在解析诗文作品时,极为重视连缀词句,串讲大意,分析鸿文巨制则侧重于划分段落、总结意旨,分析短小诗篇则善于抓住关节、勾勒结构,无不曲尽其意;善于揭示历代作品之间的关系,高屋建瓴地揭示文学作品的来龙去脉;合理地运用文学批评资料,不炫博洽,但求精准,往往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收入《聂石樵文集》的作家研究专书,有《屈原论稿》及《司马迁论稿》二部。《屈原论稿》初版于年,精到地分析了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的思想内容、美学风格。年,聂先生又将此书容量扩大了近一倍,基本涵盖了楚辞研究的主要命题,立论更为审慎,达到了新的高度。《司马迁论稿》初版于年,结合司马迁的悲剧生平和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学思想以及他的历史观点和文学观点,从历史学和文学这两个角度切入,对《史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述,从而给司马迁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两部作家研究专著,体现出聂先生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对古代作家既不美化、拔高,也不苛求、贬低,做到实事求是,树立了一种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这在新时期刚刚开始阶段具有引领学术风气的作用。在作家研究中,聂先生还善于将文、史、哲互相贯通,列举大量事实,进行细致分析,深入地考察和恰当地评价作家的思想和作品,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新观点、新思想,有效地推进了相关作家的研究。
聂先生濡染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诸位名师的治学风范,格外重视古典文献。先生尤承刘盼遂先生之教泽,曾为恩师搜辑遗文,编成《刘盼遂文集》,传为学界美谈。先生对于经史文献及小学素有功底,以精博之力从事于笺注之学,先后撰著了《楚辞新注》、《玉谿生诗醇》(与王汝弼先生合著)、《杜甫选集》(与邓魁英先生合著)、《宋代诗文选注》等数部功力精深的著作。如《楚辞新注》在明翻宋本《楚辞补注》与宋端平本《楚辞集注》的基础上,参考其他重要注本,讨求追辑,择善而从,在注释中重视文字训诂与疏通句意,为读者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提供了很大帮助。又如《玉谿生诗醇》以《玉谿生诗详注》为本,参考清人及近人的笺释、评注,加以补充、校正、钩沉、索隐。该书运用知人论世的法则,博采信史,精释故实,由表入里,深探李商隐诗篇的意蕴,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该书尤重溯流探源,以意逆志,引人细品诗味,给读者以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作为著名的中国文学史家,聂先生始终坚持文学本位的态度和学理,同时具有文史兼通的眼光,故能“朴实”而不“坐实”,又能由“朴实”趋于“高明”,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学术遗产。
聂先生承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之校训,谦逊恭谨,一丝不苟,不媚时尚,甘于清贫,学有渊源,善继善述,既发扬师说,开辟新面,又不辞万难,梳理坠绪,彰明幽微;弘“师垂典则,范示群伦”之传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为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学术人才,门人弟子遍及海内外,成为研究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使古典学术薪火相传。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ufenga.com/lfjg/7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