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地理组教师樊勇创办的公众平台,面向全体地理爱好者和地理教师提供优质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和新高考资讯的平台。
如果你是在读高中学生,置顶樊勇地理工作室!如果你高三毕业了把老师的工作室 )
A.科研价值大
B.环境条件好
C.建设难度小
D.终年不冻
2.在科研人员抵达恩科斯堡岛开始建站准备工作时,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当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天空
B.恩科斯堡岛海域浮冰面积大
C.新疆的塔里木河正处于汛期
D.巴西高原地区草木一片枯黄
3.恩科斯堡岛气候条件恶劣,其原因有( )
①纬度高 ②海拔高 ③常年盛行西北风 ④常年盛行极地东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A 2.B 3.C
1、结合材料内容,可知罗斯海域被誉为“天然实验室”,所以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选址罗斯海恩科斯堡岛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科研价值大,故选A。
2、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的天空,A错;此时南半球为夏季,气温较高,附近海域浮冰面积大,B对;新疆塔里木河的汛期在夏季,此时北半球为冬季,C错;巴西高原属于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此时正值夏半年,草木葱茏,D错。
3、根据图中材料可知,恩科斯堡岛位于70°S~80°S,纬度高,气温低,①对;常年盛行极地东风,④对。恩科斯堡岛的海拔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且作为小岛,一般海拔相对较低,②错;南半球中纬度地区盛行西北风,③错。故选C。
典型例题6:
华中师大第一附中5月考
菲尔德斯半岛面积约为40平方千米,作为乔治王岛上最大的无冰区,是进行南极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半岛年平均大风日数为天,地层主要由玄武岩、火山碎屑岩等组成。菲尔德斯半岛是南极生物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下图为我国某次南科考土壤样品采样点简图,下表为长城站的气候资料。
(1)菲尔德斯半岛是南极洲最湿润的地区,试分析原因。(6分)
(2)各采样点的地表均有一层棱角状酥石平铺在土壤的表面,称之为漠境砾冥。请推测漠境砾冥的形成过程。(8分)
(3)菲尔德斯半岛上几乎见不到植食性或杂食性鸟类,而全为肉食性鸟类,试分析原因。(4分)
(4)有人建议将菲尔德斯半岛建设成为南极旅游的目的地,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6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菲尔德斯半岛是南极洲最湿润的地区的原因。从图中看菲尔德斯半岛位于南极洲纬度较低处,温度较南极洲大陆高,降水较多,空气中水汽较多;三面环海,海洋性气候明显,海洋暖湿空气在半岛登陆易形成降水;南极大陆气候冷干,因此菲尔德斯半岛成为南极洲最湿润的地区。
(2)本题主要考查漠境砾冥的形成过程。地层主要由玄武岩、火山碎屑岩等
材料中“地层主要由玄武岩、火山碎屑岩等组成”,因此漠境砾冥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地质时期岩浆活动剧烈,地表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广布。棱角分明棱角状砾石的形成原因是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大,岩石热胀冷缩作用强烈;降水较丰富,岩石的裂隙中水的冻融作用强烈。组成棱角状砾石的碎屑物质,一般因原地堆积或搬运距离很短,因此磨圆度极低,分选很差,形状各异。
(3)本题主要考查菲尔德斯半岛上全为肉食性鸟类的原因。半岛植物以地衣、苔藓和藻类等低等植物为主,缺少大型植物,植食性鸟类食物匮乏;岛屿周边海洋面积广阔,磷虾和鱼类资源极为丰富,为肉食性鸟类提供丰富食物来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菲尔德斯半岛上终年气温较低,不适合生长大型植被,植物以地衣、苔藓和藻类等低等植物为主,因此几乎见不到植食性或杂食性鸟类。南极周边海域磷虾和鱼类资源极为丰富,为鸟类提供了大量食物,因此全为肉食性鸟类。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南极旅游开发难度较大,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大风雪,冰缝、雪育、冻伤、晒伤、生态环境脆弱、补给困难等,因此可以大量安置游客的地点不多。从图中看菲尔德斯半岛纬度较低,气候较为适宜;极地景观环境独特,游览价值高;无极夜现象,可开展旅游的时间较长;距离其他大陆相对较近,补给充足。比其它地点条件好。
答案:(1)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海面蒸发较旺盛,水汽较充足;半岛(面积狭小)周围海域广阔,气候海洋性强;多大风天气,水汽在半岛遇冷降温,降水较丰富。(2)地质时期岩浆活动剧烈,地表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广布;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大,岩石热胀冷缩作用强烈;降水较丰富,岩石的裂隙中水的冻融作用强烈;经过风力、流水等外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漠境砾冥。(3)半岛植物以地衣、苔藓和藻类等低等植物为主,缺少大型植物,植食性鸟类食物匮乏;岛屿周边海洋面积广阔,磷虾和鱼类资源极为丰富,为肉食性鸟类提供丰富食物来源。(4)赞同;理由:纬度较低,气候较为适宜;极地景观环境独特,游览价值高;无极夜现象,可开展旅游的时间较长;距离其他大陆相对较近。不赞同;理由:多大风、暴风雪等气象灾害;面积狭小,基础设施匮乏,接待能力有限,旅游环境承载力小;生态环境脆弱,易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南极科学研究活动产生干扰。
典型例题7:
届12月河南天一大联考
年12月15日,我国科考队员从中山站出发,开始了对南极格罗夫山的第一次考察,发现了查尔斯王子山脉格罗夫山陨石富集区,这是继日本发现大和山脉陨石富集区、美国发现横贯南极山脉陨石富集区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图1示意南极冰流域和陨石富集区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南极三大陨石富集区的共同成因有()
①大气层薄,陨石降落几率大
②流水和风力堆积作用显著
③冰川搬运和山地阻挡
④干燥低温,外力侵蚀作用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在南极野外考察需要克服的困难主要是()
A.冻伤和缺水
B.强日照和冰裂隙
C.狂风和暴雪
D.白熊袭击
3.南极科考站目前多采用“风能+太阳能+柴油发电机+蓄能电池”组合的智能微电网供电系统,采用这种供电系统的主要目的是()
A.检验设施,商用开发南极新能源
B.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发展,提升科考站级别
C.多种能源供应,满足商业用电
D.节约燃油消耗,稳定能源供应
CBD解析:1、陨石在陆地上(南极大陆上)散落是随机的,会在各地分散分布,他的分布与南极大气层薄无直接关系;南极大气层薄对陨石的影响只是摩擦力会减小,不容易在大气层中燃烧损耗掉,因此①不对。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明显。地表以固态冰川为主,流水作用不明显,②不对,但是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明显,使得当地外力作用比较强,尤其是物理风化、还有冰川侵蚀、冰川移动(注意图例:冰盖流动方向)和堆积(受山脉阻挡),所以导致南极陨石富集在山脉附近,③④正确,故C对。2、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明显。地表以固态冰川为主,因此野外考察可能会出现冻伤,但不缺水,A不对;南极为大陆性冰川覆盖,冰雪面对太阳有反射作用,太阳辐射强,所以要防强日照,由于冰层较多,可能会有冰裂隙存在,B正确。南极长时间受极地高压控制,降水是很少的,因此暴雪很少,C不对;白熊是北极熊,应在北极,南极地区有企鹅,D不对;3、南极地区因为有《南极条约》限制,只是作为科研极地,不用于商业,ABC错;多种方式组合发电是因为南极风能、太阳能(极夜时无太阳能),柴油发电燃油消耗量大,可以节约燃油消耗,稳定能源供应,D对。典型例题8:
自年以来,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四个科考站。其中昆仑站和泰山站为度夏科考站,且设计寿命仅10年和15年。年1月我国在南极的罗斯海海域的恩克斯堡岛(°E,76°S)上正式开建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下图)。罗斯海生物种类多达余种,恩克斯堡岛地面碎石遍布。据此完成下题。
1.昆仑站和泰山站两科考站设计寿命较短的直接原因是()
A.内陆地区不便船舶进入B.内陆雪层不断积累C.内陆地区常年风力强劲D.纬度太高,气候太冷
2.第五个科考站——罗斯海新站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A.东风吹散浮冰,利于船舶航行B.地表多碎石,利于建筑施工C.罗斯海海域宽阔,气候较暖和D.海洋生物多,利于海洋研究
3.恩克斯堡岛上碎石遍布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岩石崩解破碎明显B.冰川融化,流水侵蚀作用强C.基岩裸露,冻融、风化作用强D.岩石裸露,风力侵蚀作用强
答案:BDC
解析:
1、读图可知,昆仑站和泰山站两科考站位于南极大陆内部,内陆地区积雪不断,考察站容易被积雪淹没。
船舶能否进入,对考察站影响不大;南极地区整体纬度高、气候寒冷,大风天气多,这对不同南极科考站的影响差异不大。故选:B。
2.读图可知,罗斯海纬度高,常年有浮冰;地表多碎石使得地基不稳定,不利于施工建筑;罗斯海纬度高,气候并没有长城站附近温暖。结合材料可知,罗斯海生物种类多达余种,利于海洋研究。故选:D。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恩克斯堡岛位于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土壤发育程度低,地表基岩裸露,加上日温差、年温差较大,导致冻融、风化作用强,岩石崩解。故选:C。
典型例题9:
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文综?地理卷年11月2日,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科考船赴南极科考,此次考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南极冰盖建设我国第一个永久机场。机场选址于距离中山站28千米的冰盖上,预计跑道长度为米,宽为80米。下图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建设我国第一个南极永久机场的意义在于()
①扩大考察范围,提升科考效率
②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
③有利于克服极夜现象,增强科考连续性
④增强南极地区交通通达性,提高运输能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我国建设南极永久机场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有()
①冰盖滑动,地基不稳定
②处于风力强劲的西风带南部,施工难度大
③积雪厚度大,无法满足飞机起降要求
④深居南极内陆,材料运输困难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②④
8.假若一架飞机执行科考任务,从长城站起飞,沿最短距离航线飞行到即将兴建的南极永久机场,飞行方向是()
A.一直向东北
B.一直向西南
C.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D.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考点:交通运输区位选择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最短航线。
解析:
6、交通运输区位的思想是:“因为需要修而修,不是因为好修而修”。
现代交通是社会经济条件起决定作用(需要修而修)---具体有以下需要:
①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带动工业、旅游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沿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②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稳定繁荣,推进城市化进程,完善当地交通运输设施,加强对外开放。
③民族团结的需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交通,政治意义明显。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④国防安全的需要---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而自然条件主要影响“好修不好修”---包括气候、地形地质、水文等
①工程量和造价
②维护难度
③线路走向、密度、形态
科技:是现代交通建设的重要“保障”,科技越发达,自然条件的影响力越弱。
综上所述,在南极建设永久机场,主要是服务于科考,扩大活动范围,提高运输能力;南极大陆现在主权不属于任何国家,各国只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因此增强国防实力不属于此范畴,极地科考一般是选择在当地夏季(极昼、温度适宜)进行,极夜科考限制条件多,对于机场而言,飞机起飞降落安全系数低。答案选D。
7、本题考查航空港选址的区位分析,以及南极地区自然环境对航空港建设的影响。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①.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②.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③.气候:少云雾、少雷暴
④.其他:少鸟类飞行的位置社会经济条件---①.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②.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南极地区(含北极)区域特征:
南极位于极地东风带,风力大;酷寒,表层积雪冰川覆盖,地基不够稳定,对飞机降落影响较大;但是机场位于中山站附近(位于大陆边缘,对外联系方便)。答案选B。
8、本题考查经纬网定向以及最短航线问题。
在经度定东西方向时,一定要注意“劣弧定向”。
由图可知: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向。从长城站飞往中山站一直往东飞行,但在飞行中要走大圆航线,因此先要向极地附近飞行,后远离极地,即先向南再向北。整条航线是先东南后东北。答案选C.
典型例题10: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大联考文综地理试题
图2为中国“雪龙”号科考船在澳大利亚与南极洲之间2次往返的路线图,航行途中危险系数高,航线选择十分关键。年11月我国展开第35次南极科考工作,计划在中山站附近建立我国首个南极永久机场。此前,考察队员在中山站附近发现一处“蓝冰”(“篮冰”是指由积雪压实形成的冰川冰,最初呈白色,经过漫长岁月,气泡逐渐减少,冰体晶莹透彻),适合机场建设。据此完成6一8题。
6.“雪龙”号科考船在穿越澳大利亚与南极洲之间的海域途中,航线常需及时调整,其最主要依据是()
A.海水温度
B.洋流流向
C.海洋生物
D.气象资料
7.“蓝冰”区成为永久机场选址地点的主要优势是()
A.风力较小
B.降雪较少
C.冰川牢固稳定
D.积雪厚度较薄
8.南极永久机场投入使用后,可以()
①扩大科考范围②完善保障体系
③缩短医疗救助时间④调整极地科考时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本题考查航海线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航空港建设的区位因素。
解析:
1、海上航线,指船舶在两地间的海上航行路线,每个航次的具体航线,应根据航行任务和航行地区的地理、水文、气象等情况,以及船舶状况拟定。所以选项ABD都是考虑的因素。但该航线是位于澳大利亚与南极洲之间的海域,属于南半球高纬度海域。海上漂浮的冰山随海水运动(洋流)在该海域随处可见,而且位于盛行西风带,海域面积大,摩擦力小,风大浪急,西风漂流强劲,在南极大陆边缘,还有南极环流。船舶的航行方向很容易受到洋流影响。答案选B。
2、本题考查机场的区位选择,但是在特殊的区域(南极冰盖)上建设。首先应该回顾机场建设的一般要求。(如下图)
有材料可知:南极地区有酷寒、干燥、烈风的特点。所以选项ABD都不符合实际情况。而“篮冰”是指由积雪压实形成的冰川冰,说明下垫面坚硬。答案选C。
3、首先来说该机场的建成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我国南极科考队的考察范围,在有了永久机场之后,飞机起飞便没有那么麻烦,如果在起飞的飞机上装上航空遥感设备的话,便能增加科学观测的范围;其次,其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南极的后勤保障能力,之前我国在南极的物资运输都是应用考察船,而如果永久机场建成的话,就能够利用运输机来进行后勤保障了;此外,如果该机场建成的话,南极科研人员就不必在野外暴露太长的时间,并且就算遇到危险,进行急救的话也快的多。答案选A
典型例题11:
四川省德阳市届高三一诊地理试题
在冰盖坡度较大的地区,由于冰盖表面辐射冷却快,使得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面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下降风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下图为南极大陆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我国四所南极科考站中,下降风最为显著的是中山站,其原因是该地()
A.海陆差异显著
B.坡度陡
C.辐射冷却剧烈
D.冰盖厚
2.为抵御下降风的危害,中山站应特别加固建筑物的()
A.南墙
B.北墙
C.东墙
D.西墙
3.春、秋分日前后,南极大陆下降风最强烈的天气和时段在()
A.晴天2:00-4:00
B.晴天14:00-16:00
C.阴天2:00-4:00
D.阴天14:00-16:00
4.从形成过程分析,下降风现象和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相似的是()
A.山风
B.谷风
C.海风
D.陆风
5.在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中,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
A.长城站
B.昆仑站
C.泰山站
D.中山站
6.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
B.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下降风的强度较大
C.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
D.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
答案:CAAADB
1.由材料可知,下降风是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所致,故C正确。
2.中山站位于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常年吹东南风,且下降风与地面坡度有关,图中中山站的南部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因此下降风为偏南气流,故A正确。
3.南极大陆下降风最强烈的天气和时段应是地面温度最低的时刻,为日出之前,因此排除B、D,晴天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差,地面温度低。故A正确。
4.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与下降风相似的大气运动现象是山风,山坡气温下降快,空气下沉,顺山坡到谷底,A对。谷风是顺上坡向山上吹,B错。海风、陆风是水平吹动的风,C、D错。
5.从材料分析中可知,下降风的形成中有“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这种状态,可以推测出坡度越陡,冷空气下降速度越快,下降风越典型。而四地的坡度只有从等高线信息中获取,结合所学知识:单位距离内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从图中的等高线分布可知,四个科考站中,中山站的等高线分布最密集,所以该处最陡,下降风应最为典型。D正确。
6.从图示信息可以知道,下降风是由海拔高处吹向海拔低处,所以其最典型的地区风应是从大陆吹向海洋,也就是说应是从极点附近或靠近极点的高地吹过来,即由南向北吹,因不是垂直下降,所以也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半球向左偏,故该处下降风应以偏东风为主,A对;由于下降风风力大破坏性强,所以会对室外科考造成不利的影响,研究其,有利于规避风的影响,C对;下降风的来源处大气受辐射冷却影响,气温低,受重力影响沿坡地下沉到低处,会造成逆温(冷空气下沉,将原该处相对气温较高的暖空气抬升),D正确;仅考虑天气情况下,明朗的白天地面受太阳辐射强,升温较快,多云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保用强,辐射冷却影响较弱,这两种状态下的近地面气温相对较高,故下降风应较弱,B不对;根据设问要求“不合理的”,只有B。
说明:试题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本人使用的正版地图册,知识点播小编整理创作,请尊重小编的劳动成果,如有转载请标明来自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lufenga.com/lfcx/4383.html